•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山东版】后附答案全解

    发布时间: 2024-05-15 16:16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山东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西汉昭帝时期。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

    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 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

    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 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3.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敕曰:“宜令户部郎中郑防,殿中侍御史郑章,于京畿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籴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江淮漕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休息。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据此可知,唐朝( )

    A.漕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 B.政府对物资流通进行理性干预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 D.官民交易具有强制和掠夺色彩

    4.明代中后期到清代,江南戏曲书籍印刷与刊行的数量迅速增加,“所制活板,甚精密,不数日而印本出”。明清江南书贾还采取异地办刻书坊的做法,在广东偏远地区聘用劳动力刊刻书籍,经常“携书入粤,售于坊肆,板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装分售,见者以为苏板矣”。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当时江南地区( )

    A.民众娱乐方式多元化 B.印刷技术得到提高

    C.专业化市镇逐渐发展 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5.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 D.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6.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成立农学会,并在农学会成立宣言中称“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土产物质,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民,照法耕植”。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出民生主义基本原则 B.重视发挥近代科技作用

    C.尚在革命与改良间摇摆 D.贯彻落实扶助农工理念

    7.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要“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这一教育政策(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废弃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C.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走向觉醒

    D.体现了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

    8.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时期

    沿海

    内地

    总计

    其中“三线”地区

    1963—1965年

    39.4

    58.0

    38.2

    1966—1970年

    30.9

    66.8

    52.7

    1971—1975年

    39.4

    53.5

    41.1

    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

    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

    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 D.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9.中共中央发布的1985年“一号文件”规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贸易。农业税由过去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该措施( )

    A.体现农业领域国家取消计划经济 B.旨在协调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 D.利于农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

    10.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出现了买卖活动和转移财产的文契,此类文契记录了交易中的宣誓,但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完全取决于一方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所提供的货物,并通过以物易物来实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B.私有财产缺乏法律保护

    C.契约意识尚未形成 D.交易过程尊重个体价值

    11.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12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2.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太自然的合法女儿。”他的思想( )

    A.注重追求理性与科学 B.否定了教会神学主张

    C.凸显美学与自然结合 D.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

    13.18世纪,现代板球运动在英国逐渐形成。进入19世纪,板球运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哪里插着英国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印度的板球运动发展迅速,土著精英被吸纳为俱乐部成员,优秀的板球手还代表英国参加比赛。由此可见,板球运动的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 )

    A.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 B.符合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

    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适应国际交流的发展形势

    14.下表是某一时期连续三年苏联各类型批发商业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这些数据( )

    年份

    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私人商业

    第一年

    49.9

    32.0

    18.1

    第二年

    52.9

    38.6

    8.5

    第三年

    49.5

    42.6

    7.9

    A.反映了过渡时期商业的特点 B.预示新经济政策走向终结

    C.说明农业集体化已开始实施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5.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图1、图2、图3分别为汉代、唐代、清代敦煌故城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唐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敦煌城市规划的特点。(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敦煌城市规划材料的认识。(5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前期上海地区的社会流行语汇。

    类别

    社会流行语汇

    商行文化

    鞠躬、英蚨、领事厅、买办、十里洋场、酒楼、影院等

    饮食习惯

    番菜、洋餐、自来水等

    服饰

    爱斯头、高丽布、旗装、香水、一字襟坎肩等

    用品用具

    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电话)等

    娱乐活动

    马戏、影戏、赛车、赛马、跑狗等

    ——摘编自陶垠霖《近代上海竹枝词民俗语汇及社会流行语汇研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1921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工作。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跟工人下到又黑又脏的矿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安源路矿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1922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年冬天,毛泽东第六次来安源,召开工人代表会议,在会上作了全国工运情况的报告。1923年4月,毛泽东第七次到安源,指导安源工人应对工运低潮。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摘编自(澳)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侯一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他于1976年创作了油画《毛主席与安源矿工》,描绘了毛泽东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罢工的场景。拥挤的坑道里,矿工们围坐在青年毛泽东的周围。昏暗的矿灯下,毛泽东正在作宣传,鼓动矿工们行动起来,和欺压工人的矿主与资本家们作斗争。矿工们听了毛泽东的宣传,看到了希望。该画被选入202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图1、图2概括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并分析原因。(9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后人口流动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仰韶农业中主要作物是粟,这种作物的播种收获有固定的时节,因此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必然推动人们对节气规律的总结,反映了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A项正确;粟是仰韶农业中种植广泛的作物,并不等于仰韶农业中不种植其他作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体现的是部分贤良文学认为郡国的经营盐铁会与民争利,不利于民生的发展,说明这些贤良文学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贤良文学对盐铁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其他经济政策的态度,不能得知“全盘否定”,排除B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可知,贤良文学在考虑盐铁政策时,也考虑了经济层面,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贤良文学看到了工商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面,但没有涉及是否忽略了工商业的其他积极作用,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开元二十五年……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可知,由于关中地区农业收成好,所以政府决定根据京城市场粮食的价格,就地购买粮食物资进行储存,不再利用漕运把江南物资转运过来,具有理性色彩,体现了政府对物资流通的理性干预,B项正确;A选项漕运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元明清时期漕运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763年),与材料的时间背景不符合,排除C项;官民交易的强制和掠夺色彩与材料中的据时价,加钱购买相违背,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戏曲书籍的印刷数量和效率都得到提高,商人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减少成本,采取异地刻书的做法,这说明明清时期戏曲书籍的刊印面向市场,而书籍的主要受众是市民阶层,故戏曲书籍市场的活跃缘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D项正确;娱乐方式多元化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印刷技术的提高为戏曲书籍的刊印提供条件,但这并不是戏曲书籍市场活跃和商人异地刻书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专业化市镇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买办几乎都是通过纳捐入仕的,其后往往和列强接触甚密,甚至直接参与镇压民众的反侵略行动,这一情势反映了晚清财政的困难、外交人才的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D项正确;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缘于地方汉族官僚的崛起,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标志是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晚清政治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且以化学详核各处土产物质,阐明相生相克之理,著成专书,以教农民,照法耕植”可知,孙中山认为可以通过将化学等近代科技的相关知识教给农民,以提高农业生产,反映了孙中山重视发挥科技作用,B项正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与材料中通过化学推动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孙中山已经转向革命,且材料内容与革命和改良没有关系,排除C项;扶助农工的理念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说明此时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中的教育政策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建立,排除A项;据材料“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可知,这一教育政策改革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废弃的是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排除B项;材料中的教育政策倾向于基础教育(识字班、通俗报刊等),目的是增强民众民族意识,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戊戌变法后,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该措施是为了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国防力量的提升,并不是交通状况的改善,排除B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无法反映,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和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可知,改革开放后,在农村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据材料“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可知,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取消,排除A项;材料中1985年农业措施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材料不能体现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包产到户,分户经营,材料内容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接受对方所提供的货物……以物易物来实现”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买卖交易缺乏制度性规范且无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易媒介,处于物物交换的初始阶段,这表明商业有所发展,但是水平有限,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交易文契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未提及法律对交易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交易中是否遵循诚信精神等契约意识,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映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A项正确;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辑关联,排除B项;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可知,达·芬奇强调人的感受是美的来源,体现了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D项正确;达·芬奇强调的是人的感受,认为科学和大自然影响绘画,没有涉及对理性的追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批判天主教会,并不否定神学,排除B项;达·芬奇思想凸显的人文主义,并非自然与美学的结合,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题干表明,板球运动从英国传到了其海外殖民地,英国还积极吸收印度板球手代表英国参加比赛,这是为了强化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这符合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体育运动走向商业化的特征,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与商业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板球运动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无法据此得出社会基础广泛的结论,没有体现板球运动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通过板球运动渗透其殖民扩张,因此板球运动的传播适应了其殖民扩张的需要,不是正常的国际交流,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批发商业呈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各类商业中,私营商业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合作社商业占比逐渐增加,体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商业特点,A项正确;仅仅通过材料中的数据无法判断出新经济政策是否终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类型批发商业的占比,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信息,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时间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权,体现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排除B项;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种表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汉代敦煌以单城为主;城市形态近似方形,结构简单,形制单调;其功能主要是军事防御。(3分)

    唐代敦煌发展为子罗双城形制,结构较成熟,形态体现传承性。城市功能分布逐渐完善,行政、军署机构集中于子城,民居和商业区等分布于罗城。城防设施更为复杂,城址外围有羊马城,为战时护城增加了一道防线。(3分)

    清代敦煌为内城外关结构,外城半包围内城,内城防御力增强。城市空间秩序重建,军事布防和衙署机构设置完善,且集中于内城之中;外郭城为商业、居住、文化教育的集中地。城市功能布局紧凑,采用了开放街巷形态。(3分)

    (2)纵观历史,敦煌城市规划主要受到自然条件、政治、人口、军事、丝路贸易等因素的影响。西汉时在敦煌设置郡县,徙民实边,戍兵屯田,敦煌初建充分体现出军事防御功能的需求;唐代丝绸之路繁荣,佛教兴盛,商业和宗教成为敦煌发展的主导动力,其城市功能逐渐丰富,城防建设也更为成熟;清代,敦煌已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其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和区域交流枢纽的价值更加突出,城市职能出现复合。敦煌城市规划体现出了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5分)

    解析:第(1)问,需要通观三个图,找到差异,这是解题的关键点。图3的特点是构造简单。图4的特点是城市分成两部分。图5的特点是城市规划更复杂,有各种功能区。第(2)问,属于认识类设问,从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内在关联、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等方面思考即可。不同时期城市规划具有继承性,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是多样的,比如经济发展、统治需要、地理环境等。

    17.答案:示例 历史现象:商行文化中的“买办”“十里洋场”“影院”等流行语汇,反映了新商业类型的兴起;饮食习惯中的“番菜、洋餐、自来水”等流行语汇,反映了西方饮食和生活方式已影响到上海百姓生活;服饰中的“爱斯头”“香水、一字襟坎肩”等流行语汇,反映了人们服饰的西式化、个性化;用品用具中的“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等流行语汇,反映了交通、通信走向便捷化和近代化;娱乐活动中的“马戏、影戏、赛车、赛马”等流行语汇,反映了人们娱乐活动日益西方化、多样化。(10分)

    结论:这些社会流行语汇描述了近代上海在商业、饮食、服饰、用品用具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上海社会生活的转型,社会生活日益西方化、多元化和开放。(2分)

    解析:第一步,针对表格中的社会流行语汇,分别从商业、饮食、服饰、用品用具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文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明传入的影响等角度,说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日益走向开明、开放。要注意结论明确、文字严谨、阐述充分。

    18.答案:理由:其一,该画作的选题具有重要意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其二,画作中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毛泽东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成功与他的指导密不可分,体现了毛泽东领导工人斗争的高超艺术,也是毛泽东同志注重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历史见证。其三,该画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幅作品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当年被压迫矿工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找到光明的思想内涵,是不可多得的美术佳作。其四,该画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该画作密切相关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本油画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实属必然。(13分)

    解析:第一步,分析设问。本题要求说明《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画作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画典》的理由,不仅要从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还要挖掘画作展现的事件的深层意义,更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分析其在百年党史中的作用。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根据第一步的分析,从艺术价值、事件意义、史料价值等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将其进行归纳。第三步,表述成文。注意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9.答案:(1)图1方向:欧洲人流向美洲特别是北美洲,非洲黑人流向美洲。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5分)

    图2方向:欧洲人继续向美洲流动,同时扩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亚洲人口特别是华工也向美洲、大洋洲流动;印度人向非洲流动。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

    (2)设计:劳动力呈现大规模全球流动的趋势。(1分)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向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流动;非洲劳动力向中东地区流动;亚非移民向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流动。(3分)理由: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相继涌现。(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1中美非欧之间的连线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向美洲流动,非洲黑人向美洲流动。根据图2中全球各大洲的连线可以看出,欧洲人口向美洲、亚洲、大洋洲流动,亚洲人口向美洲、大洋洲、非洲流动。第二小问,图1,结合16-18世纪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历史阶段特征进行作答。图2,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两幅图片中人口流动路线以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回答出不同地区人口的流向,并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中东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崛起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理由。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