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一纸侨批家国情 银信合封报桑梓

    发布时间: 2024-06-22 15:05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随着电磁波的发现,人类发明了电报、电话……又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人类生活的地球似乎变小了。如今我们更是钟情于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介,漫游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几千里之外的信息,都可以在瞬间完成,真正印证了“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于是,传统的书信被边缘化,许多年轻人甚至连书信的格式都不懂,也自然没有收到书信时,那种“家书抵万金”的亲切和兴奋。根据史料得知,早在秦代时期,先人就有用书信交流的习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大量出现,人们就以这尺牍有限之地,叙绵绵无尽之情,把相隔甚远的人,通过这薄薄的一张纸联系起来。尤其是在明代中期,郑和下西洋后,带动了闽南地区多数民众过番,当时他们也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和大洋彼岸的亲人们互相传达牵念、关切……这些信件,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侨批”。

    458fbbfb-2bfc-4db7-8876-7e9c442a9939.jpg.1

    e80eec24-9a87-4c75-9bfe-461b77d2d6b7.jpg.1

      漂洋过海的乡情

      日前,永宁纯玺美术馆展出了一批颇有历史感的“侨批”。每一封“侨批”都讲述着华人出洋谋生、寄批回乡的历史轨迹,以及先侨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精神。

      “侨批”,也被称为“银信”。因为闽南方言把“信”读成“批”,所以就将华侨寄回家乡的书信称为“侨批”。通常华侨在寄信回家报平安时,还会在信件内附上一些钱,所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银信合一”,既有家书又有汇款凭证等双重特征。

      有侨才有批,“早期的海外移民,出国前都生活在以家族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非常注重孝道和血缘,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定时定期地向家乡眷属提供养家和其他各种生活费用。”印尼华侨陈启发的弟弟陈启樵介绍,大哥陈启发结婚后没多久,他就受到当年过番潮的影响,孤身前往印尼发展,“我们家以前有12个兄弟姐妹,家庭非常困难,吃肉都是靠赊账的,都得等到收到大哥寄来的钱,我们才能去结账。”

      陈启樵介绍,当年大部分出洋谋生者的初衷并不是落地生根,而是想赚一些钱寄回家,养家人、置产业、光宗耀祖。当年陈启发过番之后,也是非常的艰辛。“他在信里说,最开始是去当劳力,很辛苦之后才有了第一桶金,而后才开始置办各种工厂。”陈启樵介绍说,当大哥在印尼站稳脚跟之后,他最挂意的还是家乡的亲人,总是不忘寄钱寄信回乡,并嘱托在乡的亲人们要捐资公益,但由于以前的交通不方便,所以经常会有侨批延期或丢失的情况发生。

      除了大哥陈启发,后来,陈启樵的几位兄弟姐妹,也陆续过番到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也总会给家里来信,作为幺儿的陈启樵就当起了家中“回批”的角色,于是他总是用一句句“平安”告诉远方的亲人不必牵挂。

      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陈启樵介绍,以前的侨批业是由水客业(早些年的快递员)发展而来,明清时期,沿海人民出洋谋生比较多,他们与家乡亲人联系及寄送安家费,多靠随轮船往返的水客代带。随船的水客数以百计,代带的信款成批到达家乡。随着银信业务量的增加,以及侨胞需要回寄的款项、物品越来越多,单由水客接单已难以满足侨胞们的需求,侨批经营者逐渐创建了自己的侨批局,也叫作信局、批馆。

      据我市收藏协会秘书长谷晋青介绍,当年,石狮侨批业风生水起,荣昌信局在城隍街,侨源在福建横路,新民在太原路,百川在大仑街,庆昌在建兴街尾,在民国时期各侨批都有行号,各行号有专人送款或通知收款人到所属行号领取。随着时代的更替,大部分侨批馆已消失,被保留下来的有凤里街道后花社区的谦记楼和宽仁社区许厝埔联泰楼等地。

      由于侨批信局不需要对外营业,因此一般设在店面的二楼或者华侨自建的番仔楼或者古大厝里面,可以说,诚信是侨批文化的精髓,更加是华侨家庭的传统家风,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优良家风被镌刻在这些建筑物的门楣石碑上,警醒着子孙后代世代传承。

      那时候石狮侨批信局的业务量非常大,特别是春节前夕和农历七月普渡期间。海外华侨不仅每月固定给家人汇钱,也会在这几个重要节点通过侨批汇来资金,有些在外发展得不错的侨亲更是会汇来大笔资金,嘱托亲人在家乡建房兴业,同时捐资公益,回报桑梓。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