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郑剑文:顺济桥头的涛声

    发布时间: 2024-05-21 21:34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家在海边,听惯了涛声,故喜欢枕着涛声入眠。那年,我刚二十岁,第一次离开故乡,到泉州城南五堡街一所学校读书,没有涛声的那个夜晚我竟失了眠。那时,我的心很大,学校却很小,于是很向往有一方高远的天地可以放飞心灵,有一处可以听涛的地方可以寄托梦想。

      因为学校实在逼仄,故常在晚饭后走出校门散心。喜欢流连于古城幽深的长巷,喜欢漫步在古城喧嚣的街头。对于一个在僻静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古城或静或动皆尽显别样风情,那庭院深深的古大厝似乎隐藏太多的故事,那行迹匆匆的大街上仿佛流淌着不尽的繁华。然而,没有涛声,我还是觉得若有所失。

      那是一个初秋的黄昏,晚霞铺满半个天空。我们从五堡街一路向南走到江滨防洪堤,只见堤上草色青翠,江边龙眼成林,天高而江阔,风来有涛声,那确是一个放逐心灵的天地。我们就仰卧在青草如毯的堤岸上,看天边云卷云舒,听江声若有若无。那不就是久违的涛声吗?于是,我们寻声而去,涛声渐近,就在顺济古桥头,就在晋江之畔,我们领略到了那如歌如诗的涛声,虽然这涛声与故乡的涛声有些不一样。

      顺济古桥就如一架古琴横跨晋江两岸,那一座座桥墩就如一个个琴键,那急湍而过的江水抚弄着一个个桥墩,击发出一阵阵或急促或轻缓的音律,这涛声回响在江的两岸,与晚风合奏出一曲悦目动听的旋律。大海的涛声或许更为雄浑,而这江涛之声更为清越一点吧。我知道这旋律已经飘扬了千百年,或许可以说泉州古城是伴着涛声而长大的。

      我认识泉州应从踏上顺济古桥的那一刻开始,1976年春节,刚上小学的我第一次陪父亲走进泉州城。走在这条千年古桥上,我第一次听到晋江水唱着那首亘古不变的歌谣,第一次看到顺济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那时顺济桥还是福厦公路的必经之路,进出泉州城南的唯独这座桥梁。也因了这座桥,城南一带成为古城最为繁华的街区,也聚宝街却是城南最为热闹的所在。那时,桥上的机动车并不多,人力三轮车及自行车成为主流致使桥面略显拥挤。我们从顺济桥步入中山街,聚宝街头石花膏的爽滑清凉让我垂涎欲滴,侨光影院边炸海蛎的葱花香味让我驻足不前,而开元寺屋檐下那飞天的曼妙的身姿让我浮想联翩。

      如果时间是条河流,我想横跨在河流之上的桥应是历史的彩虹,它辉映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光影,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岁月痕迹。那天,我独立顺济古桥头,听依依的晋江水在低吟浅唱着,那逶迤东逝的晋江水似乎伴着唐风宋韵从遥远的时空流来。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府在古城南门外的浯江之上募建了一座全长338米,共有31墩的木桥,因桥北靠近南门顺济宫,故称“顺济桥”,这是晋江下游的第一座桥梁,从此从南边进出古城就免去了舟楫之劳。800年了,顺济桥一直是泉州古城最主要的交通要道,伴着刺桐花开花落,古桥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先人的足迹?又见证了多少远去的帆影?

      顺济古桥北连中山路,聚宝古街就在中山南路一端,曾几何时,德济城门前车马喧哗,聚宝古街商贾云集,古桥下曾是樯橹林立的古码头,江边曾有矣乃声声的大小船只,不时还有商贩吆喝着路过,于是我眼前似乎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画面,那不就是一幅闽南版的《清明上河图》吗?

      站在顺济桥下的富美古渡边,晋江水渐行渐远。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涨潮时分,晋江两岸涛声如歌,一位名叫伊本巴都的阿拉伯大旅行家把船停泊于此,当他见到满城尽开刺桐花时,便惊呼:“zayton!zayton!”(谐音为刺桐)。宋元时期,刺桐城便声名远播,这一切或许都源于那如歌的涛声吧!

      是的,泉州古城是在涛声中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无论是富美古渡还是美山古渡,都是江边渡口,江水的水位是伴随海水的潮汐而起落的。当涛声远去时,江水处于低位,此时船舶就难以靠岸停泊,码头得以稍为清闲。而当涛声渐响时,江水回到高位,各种船只靠岸装卸货物,渡口也就繁忙起来了。每当涨海之声响起,古渡口就迎来了一批批远航的客人,泉州古城也就洋溢着浓浓的异域风情。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而聚宝街无疑成了东方最繁荣的街市之一。那些载着奇珍异宝的“番船”,趁涨潮时分沿晋江直入顺济古桥下的富美码头停泊,再用小船把货物载到聚宝街车桥头卸载。于是,各种香料药材、金银珠宝、茶叶瓷器、布匹绸缎聚集于此,“聚宝街”因此得名。我们在午后的古街上走着,曾经在这条街上辉煌一时的苏、黄、张、何“四大商贾家族”的豪宅在夕阳下仍透着过去的光芒,无论是鹰楼还是龙楼,我们都能在上面找到些许海洋文化的痕迹。龙楼墙面上那色泽如新的瓷砖拼画洋溢着异域风情,那瓷砖本身就是舶来品,而那“象面人身”画就透出浓浓的印度教色彩。在林濂平故居,我们意外地发现一堵装饰精美的蚝壳山墙,这或许是古城仅存的一座蚝壳大厝了,墙面上半部用蚝壳垒砌,下半部用出砖入石装饰,整堵墙极具泉州本地特色,据说那蚝壳也是波斯湾沿岸的舶来物,叩耳而听似有涛声阵阵。只是许多古厝年久失修少人居住而显得孤寂冷清,细品之很有几分老来风味的感触。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