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李杰:沉睡的古船——满载千年刺桐港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4-08-03 19:49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当火红的刺桐花和繁茂的苍松古榕把泉州这座古城装点一新时,千年古刹开元寺又迎来了一个春天。从正殿拾级而上,转过东侧回廊,是一座典型的红砖白石闽南“大厝”,“大厝”的主人不是别人,而是一艘沉睡着的古旧木船,在来到这里之前,它已经沉睡了八百年。

      八百年前,一艘三桅木帆船从苏门答腊岛起锚,载满香料、药物、胡椒等贵重商品,也带着异域传教士,远渡重洋,向刺桐港驶来。那可能也是一个春天,甲板上的水手们也许早已远远看见了驰名海外的东方第一大港,看见了开遍全城的刺桐花。

      这时,天色突变,风卷狂云,海浪袭来,樯倾楫摧,木船没能躲过不测,倾覆海底。八百年后,1974年,这艘木船在泉州后渚港的淤泥中被人们发现,经修复后住进了这座“大厝”——泉州古船陈列馆。

      当年造船的老师傅们在拆解龙骨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主龙骨两端与首柱、尾龙骨衔接处的横断面上有相同的图样,图样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有七个小圆孔,放置七枚铜钱或铁钱。下部有一个大圆孔,放着一面铜镜。就是根据这个特别的图样,造船师傅们一眼认出,这艘船是泉州造的“宋船”!

      原来,泉州当地人把这样的圆孔叫作“保寿孔”。“保寿孔”是闽南的俗称,它象征着吉祥,七个小圆孔和一个大圆孔的排列叫作“七星伴月”。

      据说海船南行,最怕南沙群岛一带的风浪与礁石,俗称“过七星洋”。而船民们认为有了“保寿孔”,帆船就能平安过渡,化险为夷。我国东南沿海的海船上大多都有“保寿孔”,但这种“七星伴月”的排列形式,却是泉州造的远洋木帆船所独有,至今仍然被保留着。

      这艘木船甲板以下的结构,就是造船业界闻名遐迩的“水密隔舱”。12道隔舱板将整艘船的船舱分隔成了13个舱,除了靠近龙骨的地方留有一个小小的“水眼”外,所有的舱壁都做得十分严密。

      木帆船在大洋上乘风远航,劈波斩浪,一旦发生意外,如遇触礁或被鲸鱼撞击出现破损,即使其中几个隔舱进水,木船依然具有足够的浮力和稳性,还能继续航行,到港后再加以修复。

      这项源起于唐宋时期的造船技艺,是闽越人自古以来“习水善舟”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世界造船业的卓越贡献。福建先民们突破茫茫困境,扬帆于浩渺的沧海之上,以牵星板和指南针为引,浪迹南洋,交游万国。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江流万里通浯厦,船舶交通潮汐繁”,泉州九日山上的斑驳石刻清晰地记录着,祁风大典之后浩浩汤汤的万人船队从刺桐港扬帆起锚,顺沿道道航线,开往四方。

      在那个独立潮头的大航海时代,从深海平面开来的商船载着不同肤色的异种人,也让人大开眼界。偏居东南一隅的泉州一度成为诸国汇融之所,刺桐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满街圣人。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上,能查到刺桐城第一位被记载的外国人是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据《续高僧传》记录: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乘船从丰州梁安港上岸,准备换乘大船返回故乡,在泉州等候季风时节,遂隐居泉州西郊的九日山上,将梵文的《金刚经》译成汉文后乘船返回故乡。

      在灵山圣墓里长眠着的,是被称为“三贤、四贤”的阿拉伯人,远渡重洋来华播下了伊斯兰教的种子。

      在泉州的“白耇庙”记录着一条白狗勇救远渡重洋避难的锡兰王子的故事……先贤们都曾将自己的生命与那根船绳紧紧系在一起。

      火红的刺桐花又开了一季,古船依然静静地沉睡着,每一道斑驳的时光之痕仿佛都在讲述着一次次的出发与归来,千百年过去,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古城,它把所有的故事留在盛放的刺桐花下。

    李杰

    李杰

      作者:李杰,安徽宿州人,供职于泉州海事局,毕业于泉州师院,喜欢泉州这座古城,着迷闽南文化。

    征稿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