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巧遇的古井养育了几代人 老人希望得到保护

    发布时间: 2024-07-31 13:50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陈丽昌打起一壶井水,发现依然清澈。

      “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儿孙事,而是这口古井的保护问题。”在美林西美村,66岁的陈丽昌抚着古厝前的一口井说,这口井养育了他家几代人,干旱时期还曾救活几个村子的人,他充满了感情。

      近日,他找到本报,希望本报能够帮忙联系有关部门,鉴定这口古井的年代,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好这口古井。

    全村有了自来水古井已没有人用了

      近日,雨下个不停,一位老人出现在本报,裤脚湿了一半。这位老人就是陈丽昌,是名退休教师。

      什么重要的事,让他冒雨前来?陈丽昌说,他是为了古厝门前的一口古井。

      在陈丽昌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口古井,只见井边有不少塑料袋,随处可见鸡鸭排泄物。

      “全村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已经没有人用了,大家也都不再爱惜它了。”在陈丽昌看来,这口古井就像慈祥的老人,曾经默默地供养着村民。尽管已经搬离了这里,隔三岔五,他都会来这里清理垃圾,还用红砖在井边砌了一个护栏。

      为了不让井水受污染,他还用石板盖住了井口。

      陈丽昌现场从井里打了一壶水上来,记者看到,井水依然清澈。

    发现古井是机缘巧合至今该井没有干涸过

      陈丽昌说,他家的古厝就对着这口古井,古井不是他们挖的,而且发现这口古井也是机缘巧合。

      古厝是陈丽昌太爷爷建的,以前古厝前是一片竹林,很有意境。然而每当夏天晚上,竹林里就会出现点点火光,就像萤火虫一样,当时人们都说是鬼火。

      “上学之后,我知道了那是磷火。”陈丽昌说,但是当时的人比较迷信,他的太爷爷去拜请神婆,神婆说得砍掉这片竹林,并将这块地清理一番。他的太爷爷依照行事,然而,地在挖到1米多深时,挖到了一块石板,掀开才发现是口井。确定井水可以饮用后,附近的居民都来这里打水。

      “这口井从发现至今都没有干涸过,甚至是干旱时期。”陈丽昌说,这口井深十几米,井底有3个泉眼。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一次大旱,附近几个村子的井水都干涸了,除了这口井。那时候,附近村子的村民都来这里挑水,凌晨三四点就有人来排队。“是这口井帮助我们安然度过了旱期。”

    父子接力护井希望它能继续得到保护

      陈丽昌吃这井水40年,之后搬了家。“搬走之前,都是父亲和我来维护这口井。”陈丽昌说,古井井口直径不到50厘米,只能容许小孩或非常瘦的男子通过,而每隔几年,井底都需要清淤泥,陈丽昌和父亲刚好符合条件。

      最后一次清淤是在1993年,那时候陈丽昌已有了新家。当时他下到井底,发现了六块掉落的砖头。

      “那些井砖是扇形的,拼接起来非常契合。”陈丽昌说,以前,他会到其他乡镇村落,寻找相似的古井,然而至今都没有找到。

      陈丽昌希望了解古井的“身份”信息,为此,记者找到了市文管办,工作人员表示,判定古井的年代存在不小难度,因为古井并没有碑文或其他文字记载,仅凭砖头很难鉴定,而且南安现在也没有这样的技术条件。

      得知结果,陈丽昌表示,他是不会放弃的,他打算继续找泉州或省里的文保单位帮忙,自己掏钱鉴定也无所谓。他也可以花钱把古井围起来,但怕这样反而会破坏了它。“如果古井保护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将是我最大的遗憾。”(记者 苏明明 李想 文/图)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