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恐的作文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有一个木匠不小心将一块名贵的手表弄丢了,他抱怨自己倒霉,不停地在木屑里翻找,可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吃午饭的时候,他的孩子走进厂房,一会儿工夫,就找到手表了。孩子说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就听到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了。我们既赞赏孩子的聪慧,也明白了“静”的力量。
现在的环境无比喧嚣,你看,高考路上“重重宣誓”,八卦新闻“无孔不入”,网上培训“铺天盖地”,就业大军“横冲直撞”……让人激动,也让人迷茫。于是,不少青少年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目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当然,这种想法追求进步,无可厚非,环境“安静一下”可以做到,比如在僻静处静思,在幽静处学习,在清静处会友。但是,心理学上有“路径依赖”的说法,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长此以往,就想“安静一生”了,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愿主动出击,只想“躺平”“摆烂”“啃老”。到头来,得到的还是个狭小的空间。
如果想长期“不被打扰”,也是一厢情愿。正如开车上路,你能保证走自己的道,但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占你的线。天下熙熙攘攘,红尘纷纷扰扰。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怎能与外界断绝关系,除非你抛弃了社会,抑或社会抛弃了你。作为青少年,当不逃避现实,不苟且偷生,有使命与担当,有雄心与斗志。
曾国藩年轻时心急气盛,老师就送给他一个 “静”字。曾国藩渐渐领悟这个字的含义,懂得静的智慧。每天都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修身、治国,终成一代名臣。这个“静”指“沉静”,禅诗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心境决定处境,心静了,世界就静了,自己的空间就大了。所以,我们应当“沉静一生不怕打扰”。
那么,作为青少年,如何做到心灵沉静,不怕打扰呢?
首先是认清自己不盲从。人都有才能区,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是虎就去咆哮山林,是鱼就去畅游大海。不因诱惑而陷入利益的囹圄,不因高光而跟从别人的脚步。
其次是深入扎根不浮浅。毛竹用了4年时间仅长3厘米,但第5年能每天长30厘米,几个周就长到15米。这就是扎根的作用。看见外界浮躁不能心急,有了些许成就不可自满。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哪有什么一夜成名,每一个天才走过的都是汗水铺就的道路。
“安静”指环境,“沉静”指心灵。只有“沉静”才能让人安稳如山,不怕打扰,这时享受的空间才是属于自己主宰的大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才有真正的放松、沉淀、成长。我们不能像作坊木匠那样心急火燎,而应该像大国工匠一般平心静气。
关于社恐作文高中题目
独处是一种稀缺能力
不知从何时起,女儿经常会对我说:“爸爸,虽然我也喜欢和人一起玩,但我可能更喜欢独处。”一开始,我和老婆还会有些紧张:女儿是不是不合群啊,是不是孤僻啊。但慢慢的,也就释然了,明明我们自己也很喜欢独处啊,为啥孩子不可以呢?
在我们小时候,内向似乎是一个轻度贬义词,严重程度仅次于孤僻。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一个人要合群,要外向,要善于与人沟通。到了这个时代,“独处”的价值逐渐被发现,被认可。但是我们更认同成年人的热爱独处,对孩子的独处偏好总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轻微恐惧。
我们自己时常以“社恐”自居,却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公众场合长袖善舞,口若悬河。如果孩子表达出一点点的抗拒,我们成年人就会给他们扣上一顶大帽子:要主动喊人,要讲礼貌。
在各种规训之下,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想和父母一起参加饭局和聚会。到这时候,我们也只能哀叹一声:“现在的孩子啊,就是不合群,一个个孤僻得很。”
可是,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独处呢?独处有那么可怕么?用孤僻这种在中文语境里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去定义独处,真的合适么?
其一,独处本就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存方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叔本华说得更为煽情:“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其二,很多人类的伟大发现都是在独处中产生的。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段话自然本来指向的是“困境出伟大”,但这些伟大多多少少都与独处有关。牛顿独处时在树下被苹果砸到,这才发现万有引力;就连_的成佛,也是独自在菩提树下连日冥思,而后大彻大悟的。这不是什么巧合,独处本来就是人类冥想与自我发现的时刻。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其三,独处与人际交往难道矛盾么?独处与人际交往共同构成人类在世上生活的两种状态,人需要交往,也需要独处,只是由于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比例不太一样罢了。即使是平日看上去最社达的人,他也有享受独处的时刻,最低限度,睡觉总是一种独处吧;而那些自称社恐的人,更多是针对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在舒服的场合碰到自己亲近的朋友,可能也有滔滔不绝的时刻。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自嘲:白天是社达,晚上是社恐。工作交际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就特别想一个人独处,这不是现代人最正常的生活状态么?我们往往把善于社交作为一种能力,这当然没错;但往往忽视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稀缺的能力。正因为在大多数时候独处的价值被压抑,因此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独处力”。
这就好比,有人会去做演讲教人如何社交,但很少有人教人如何独处。都啥时代了,作为成年人,与其质疑孩子能不能独处,不如找机会和孩子交流下,互通有无一下独处技巧。
我们应该拥抱这个可以自嘲社恐的时代。
关于社恐作文高中题目
众所周知,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从学生上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一直要学的一门科目,而语文试卷中,往往作文分数要占到总分的40%~50%,直接决定语文成绩的高或低。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基础,是每个家长都要重点准备的事,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找作文培训班,但辅导写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果中途停止辅导就可能前功尽弃。
所以说,掌握提升写作基础的有效技巧,才是对小学生写作基础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家长要培养小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并且不限制书的种类,有助于培养他们发散的思维。
如果是年级较低的小学生,可以先从一些配拼音、带图片的书籍开始,图片可以吸引到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书籍的兴趣,然后随着年级升高,慢慢提升阅读难度。
其次,勤加练习写作,如果仔细数来,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写下的作文加在一起,都赶得上好几本书那么多了,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就是因为他们练习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几乎有事没事就写上一篇,甚至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掌握写作技巧,写一篇高分作文也就没那么难了。
再者,养成收集名人名言、优美句子、成语等习惯,这些都能灵活地运用在不同题目的作文当中,尤其是学生对名人名言的引用,会大大提升作文质量。
最后就是小学生的字体,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书法班,但别字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精进的过程,重点还是看小学生用没用心,有些小学生从小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虽说他们写出来的字一看就很稚嫩,但写好字不过是时间问题,能写得一手好字,深得阅卷老师的喜爱,至少能保住卷面分,尤其是在学生参加像高考这样的考试时,字写得好非常重要。
那么,你见过最“社死”的小学生作文是什么?
关于社恐作文高中题目
独处的美处
我喜欢独处,是因为少了外界的牵扯和干扰,可以静心自由地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既可以“焚香煮茗,击碟而歌”,也可以“花间一壶酒,我歌月徘徊”;既可以“静看鱼虫乐”,也可以“独钓寒江雪”!
在大学时的一次寒假,我因事多留学校几天。校园的草坪和九山湖旁平时人很多,根本无法安静,此时同学们如鸟散去,寂静的校园正好让我尽情地享受。以书为伴,靠坐在九山湖边的树下,可以静静望着蓝天白云,把思绪艳羡成飘飞在空中的风筝,年轻时的炽热朝气充满了天空;或盘坐在暖暖阳光下的草坪上,把理想摊在眼前,遐想生活的美好,细数在奔波路途上洒落的艰辛汗滴,回首生命中完成了该做的一些事情,心头涌上了一种满足的快感。第一次体验到了独处时的欣慰和快乐。
一人在家,安静清心。安坐在银屏前,打开电脑,剥开岁月的衣裳,一段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曾经许下瑰丽的诺言,裸露着灵魂述说绻绻红尘中相遇成歌,红豆花开时思念成语;那枕边烫人的呼吸和缠绕的青丝在风月里的故事,沉醉而幸福。轻轻地敲着键盘,把一幕幕逝去的鲜活定格成一行行荡气回肠的文字编撰进QQ空间里尘封。翻开尘缘的一梦春秋,回顾交织的爱河,心中掠过的熟悉面孔!旧时堂燕今朝何在?依然会一声叮咚,漾起清晰的影鸿,又融入了时光的心泉里,静美而甜蜜。依窗看雨,清风拂面,洗去心灵中浮躁和怨愁的尘土,再用柔情的清风慢慢地风干那湿漉,温馨而安好。独自躺在床上,双目微闭,安逸听着歌曲,让生命的旋律舒畅地飘荡,把繁华尘嚣和芜杂纷扰和尘世中所有的忧郁一古儿地抛在脑后,用音乐来诠释浪漫的情怀,恬静而悠闲。困了就“午倦一方藤枕”,舒适而快意。
一抹月光,一帘窗台,新月为伴,用那微若水滴的星辉擦亮梦中的镰刀,收割曾经种下的梦想。“月上柳梢头”,“柳荫堤畔闲行”,细听自己脚步声,品味被灯光拉得长长的影子,宁静而致远;回想埋藏在时光里的岁月窃走了一些美丽,从容如菊。“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最快乐的独处莫过于垂钓者,千百年来总能看到春江柳旁垂钓者独醉的身影。“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怡然自得,惬意快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冰天雪地的寒江上又能钓到多少鱼呢?也只不过是钓者在享受独处过程中那种独有的快乐罢了。
然而总有人独处时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无聊赖,心感孤独。其实,孤独是来自内心的空虚,过分的自私,高傲的自我和不切实际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精神饱满,豁达乐观,内心充实,淡泊名利,就是独处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寥旷野中,也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不然就是置身于高朋满座人声鼎沸的热闹中,也会深感孤独寂寞。
人的一生很多时间是在独处中度过,因此,独处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比共处的能力更为重要,所以一个人是否快乐?能否在独处时使自己快乐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懂得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才能体会独处的美感,收获独处的感悟,体味独处的欢乐。轻松如云,静美如月,享受独处时的一切美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