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共话丰收 同享喜悦(深度观察·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时间:2024-09-20 06:55 | 栏目:财经 | 点击:

共话丰收 同享喜悦(深度观察·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图①: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穿心店村,村民在翻晒收获的玉米。
  王 罡摄(人民视觉)
  图②: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洼子高家村,农民在分拣葡萄。
  梁孝鹏摄(人民视觉)
  图③: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村民在抓稻田鱼。
  杨武魁摄(人民视觉)
  图④: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村,游客在体验小火车。
  徐江海摄(人民视觉)

 

共话丰收 同享喜悦(深度观察·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八分村,水稻喜获丰收。
  江建兴摄(人民视觉)

 

  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瑞昌

  “年年喜丰收,是咱农民的心愿”

  本报记者  邓剑洋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水稻卷起千层浪,淡淡稻香扑鼻来。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稻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瑞昌手扶稻穗,仔细查看水稻成熟度。

  头戴草帽、双脚踩泥、面庞黝黑……今年55岁的王瑞昌保留着每天去田里的习惯,“不去看看,放心不下田里的‘金稻子’。”务农30多年,王瑞昌是村里种粮的“老把式”,种出的大米不仅口感好,而且香气扑鼻。看着田里已经进入成熟期的水稻,王瑞昌微笑着说:“这些稻子大部分已经被预订出去了,预计今年又能顺利地丰收到手。”

  好稻子离不开好种子。经过多年探索,今年王瑞昌选取“龙稻18”“五优稻4号”“龙稻16”等优质品种进行绿色种植,提升大米品质,这也是他家稻米还没收就被预订的关键。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合作社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今年以来,王瑞昌已对30多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用上好种子,种出好粮食,年年喜丰收,是咱农民的心愿。”王瑞昌说。

  良种落地,良法增效。经过实践,王瑞昌探索出“有机肥+酒糟+豆饼+米糠”的施肥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也能让产出的稻谷籽粒更加饱满。合作社水稻全程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通过人工除草、物理杀虫等措施防治病虫害。

  王瑞昌在2012年牵头成立了稻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的水稻种植经验向村民推广,带领大伙儿一起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27户,水稻种植面积17500亩。“不少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们对连片土地开展机械化种植,对流转土地的村民进行分红。”王瑞昌说,“要富就带着村民一起富,这样大伙儿的日子才更有盼头。”

  “种出好粮,也要卖出好价,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合作社成立以后,王瑞昌给大米注册了商标,打造了品牌,为了卖好大米,他天南海北到处推销。王瑞昌回忆,几年前的一次推销会上,他将自己生产的大米与其他品牌的大米采用相同的方法烹煮后请评委品尝,他生产的大米得到评委一致认可。通过参加推销会,加上抢抓大型展会、互联网等平台,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被搭建起来,大米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在,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大部分通过订单形式销售,每年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300余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销售推广力度,提升品牌价值,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谈及下一步的计划,王瑞昌信心满满。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中国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科技小院实践服务团负责人胡心如

  “今年产量估摸着能上个新高”

  本报记者  常  钦

  秋高气爽,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瓦屋刘村的玉米地里,金灿灿的玉米穗随风摇曳。“你瞧,这玉米棒又大又饱,穗粒数都超500粒了,亩产量估摸能到700公斤。”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刘建锋的话语中透着满满的兴奋。

  “今年的丰收,多亏了河南农业大学麦玉科技小院带来的新技术。这是小院推广的‘MY73’抗逆耐密玉米,配上宽窄行增密种植技术和轮作养地,增产妥妥的。”刘建锋指着马上要收的玉米介绍。

  麦玉科技小院是由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牵头,依托建安区建之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河南禾青农业有限公司一起创办的。2022年科技小院成立之初,许多农户对这些“学生娃儿”心里没底。“头回搞培训会,也就二三十个人来,大家对我们还不太信任。”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山聪回忆,“不过咱没灰心,想方设法下地给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示范田也种出个模样儿,让大家看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