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 >

泉州刺桐路石墩撤除后违停多:法律是最好的“止车石”

时间:2024-09-18 09:05 | 栏目:原创 | 点击:

  上个月底,设置在泉州中心市区刺桐路非机动车道两侧的石墩陆续被拆除,无石墩阻隔后,广大市民和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不用再担心在此路段“摔跟头”。然而撤除石墩后,又有一些不自觉的机动车驾驶员将车违停到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上。近日,泉州晚报记者从丰泽交警大队了解到,自石墩撤除后,交警大队各中队持续加大对违法停放在刺桐路两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车辆的整治力度,近10日共查处569辆违法停放的车辆。

­  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城市里非机动车道屡屡被小汽车挤占成“停车场”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而人车相争更是成为普遍的交通矛盾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泉州中心市区2017年度的停车位总数仅占规范合理值的71%,缺口达8.07万个,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缺口2.65万个,缺口也仍然较大。如何平衡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并合理有效地分配道路资源,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中一个日益迫切的现实难题,而阻车石墩设立的初衷,本是在于为汽车和行人划出各行其道的安全界线,却不期然成为市民出行的“绊脚石”。

­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这样两难的情况并非孤例,以广为大众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为例,为了整治这一交通顽疾,全国各地都曾出台过不少奇招,从最初的拉绳“设卡”、设立马路闸机,到近年来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自动拉绳系统、喷水装置……显然,这些举措都是在问题屡禁不止后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虽然一时奏效,却也显得非常让人尴尬。其实,归根到底要制止乱象,还是要靠法律,要让法律真正落到实处产生效力。

­  就中心市区刺桐路两侧非机动车道的石墩来说,当初设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土办法”,以牺牲往来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便利,来尽量阻止车辆违停。可是问题在于,车辆违停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阻止这种行为,而不是主动出击去惩治这样的行为,那么即便布满石墩、围遍护栏,也难保有硬闯违停者的出现。

­  事实证明,一些路段的石墩和护栏就出现过被损毁的现象。所以整治违停乱象的关键不是在于如何让人不能违停,而是在于如何让人不敢违停。这就需要我们化“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拿出严查酒驾醉驾的劲头来严查违停,让法律这一无形的“止车石”发挥最大的规范震慑效力,形成“有违必惩”的热炉效应,用法律的刚性来倒逼城市公民素质的提升。

­  法律的威严在于其必然性,让每一起违停都必然受到处罚,才能彻底挡住那些心存侥幸的违停者。从具体的落实层面上谈,首先是在于对违停的处罚,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停成本,让违停者有强烈的痛感。其次是在巡查监控上,一方面要对一些违停易发高发的路段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加大巡查力度,通过集中整治行动把严查违停的势头造起来,进而起到更广泛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多引进一些科技装备,来弥补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譬如多设置一些监控设备,搭建违停监测的天眼系统,像拍闯红灯一样拍违停,让违停现象无处可躲。

­  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举报平台,发动群众举报违停行为,因为违停阻碍交通,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每天单是报警中心接到要求车主挪车的电话就数不胜数,说明群众本身对违停现象就深恶痛绝,给他们提供一个畅通高效的违停举报平台,可以使整治违停成为一场全民行动。同时,还应当加大对违停处罚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加大在主流媒体等平台上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遵守秩序、拒绝违停的浓郁氛围。(周培尧)

原标题:法律是最好的“止车石”□周培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