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 >

我在金砂“讲”红色故事

时间:2024-09-13 06:15 | 栏目:原创 | 点击:

  忙完饭店的最后一桌菜后,和家人共用晚餐,是永定金砂人张洪煌一天中幸福感最强的时刻。三代人围桌而坐,桌边的墙上贴满了孙子孙女的奖状,孙儿绕膝,张洪煌笑容满面。

  室外,红军街灯火通明,以红军街为主干道的金砂红色小镇干净整洁,红旗、红灯笼、红五角星、红色标语等红色元素随处可见。

  如果一个地方有底色的话,那么,金砂的底色一定是红色。

我在金砂“讲”红色故事

  游客在龙岩市永定区红色教育基地参观。

村上建“小镇”

  龙岩市永定区金砂镇,是张洪煌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在他眼里,2019年是家乡发展的转折之年:这一年,金砂红色小镇项目启动。

  对于“90后”公务员胡立峰而言,2019年也有特殊的意义——当年年底,他以龙岩市委引进生的身份来到金砂镇,担任党委副书记。

  初到金砂,这里的红色资源给胡立峰留下深刻印象:革命旧址多达21处,是福建首任省委书记、革命先辈张鼎丞的家乡,镇里的金谷寺是“永定暴动”遗址、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成立和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被誉为“土地革命摇篮”。

  胡立峰到金砂时,恰逢红色小镇项目动工不久。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他经历并见证了金砂的蜕变。

  蜕变,往往意味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也难免有“成长的烦恼”。

  红色小镇主要建设内容为红军街改造提升、红色教育基地、十大少年英雄长廊、张锦辉纪念园及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涉及一两百户人家,想要顺利推进困难不少。

  “就拿红军街两边房屋平改坡工作来说,许多村民此前搭有钢篷、装了防盗网,都要拆掉而且没补偿;沿街的房子大小、高矮不一,屋顶的造型也不一样,想要在改造后保持风格一致,需要协调邻里关系;村民原本在楼顶可以晒稻谷、被子,平改坡后就没有办法晾晒了。另外,新建红色教育场馆,需要征山征地征房子,一开始老百姓不支持,这可咋办?”

  对于红色小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西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传甲深有体会,包括他在内的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因户施策,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我们苦口婆心劝说大家要有大局观念,跟他们讲现在举全区之力建设红色小镇,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这个项目就是空中楼阁,以后很难再把家乡建设好,子女也不会返乡创业。”张传甲等人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比如针对平改坡后的晾晒问题,专门在红色小镇中指定场所供村民使用。

  经过诸多此类的换位思考、谈心交心后,村民渐渐配合支持。最终,难题一个个破解,红色小镇基本建成。

  “面貌改善是最直观的感受,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对比刚到金砂时看到的村镇景象,胡立峰不无感慨,通过红色小镇项目,金砂镇的红色教育景点被串珠成链,增强了内在联系和系统性,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返乡与留守

  置身金砂红色小镇,漫步红军街,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嘹亮的红色歌曲,让人仿若穿越到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

  红军街边一段宽1米多、高不到3米的破败土墙,正是张鼎丞故居。

  讲解员张燕娓娓道来:“张鼎丞是金砂镇西田村人,1928年6月底7月初,他策划和领导了永定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后,他家的房子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只剩下大家眼前这段残墙,历经沧桑,仍巍然屹立。”讲解中,张燕多次引用张鼎丞生前的一句话:“共产党干革命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穿行于红色小镇,目之所及是宽敞的路面和整齐划一的青砖白墙。

  张燕心生感慨:当年革命先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红色江山,他们的革命故事流传至今,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不仅为这片红土地带来了商机,也为年轻一代的回归提供了机遇。

  张燕是返乡者之一。她曾在厦门工作多年,2018年,留守老家的女儿即将上小学,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也快出生,她便辞去工作。返乡后,张燕一度没有稳定的工作,是红色小镇给了她机会。去年夏天,她通过应聘入职永定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定红旅公司”),当起解说员,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今年5月,同是金砂人的丈夫也从深圳返乡,一家人终于在人生开始的地方团圆。

  有人离开又回来,有人则一直都在。

  今年54岁的张洪煌属于后者。得益于红色小镇的建设,他们一家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红土地上安居乐业。

  张洪煌在红军街边开了饭店,大儿子帮他经营。小儿子则在红军街开了家气拱门店,一大家子同吃同住,其乐融融。

  不论返乡还是留守,村民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