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 >

市场上的“奇葩”粽子是不是“粽子文化”的创新?

时间:2024-09-12 17:51 | 栏目:原创 | 点击:

­  端午临近,“粽”味飘香,又到了粽子上市的高峰时段。今年市场上粽子的馅料口味越来越丰富,除了市民熟悉的传统口味,还出现了榴梿、宫保鸡丁、小龙虾、鲍鱼、川香麻辣、燕窝粽等“奇葩”口味的粽子。泡椒牛肉、小龙虾等重口味粽子,被网友调侃为“黑暗”粽子。有的产于东南亚的榴梿粽、冰皮燕窝粽,被称为“网红”粽子……

­  但是,对于市场上的这些“奇葩”粽子、“网红”粽子,消费者却是表现出两种态度,中老年顾客仍然偏向传统口味,而一些年轻人则表现出尝试、欢迎、青睐的态度。多家老字号企业也加入创新阵营推出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粽子。有商家说,如今的年轻人口味多元化,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因此传统的产品更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

­  市场上的这些“奇葩”粽子、“网红”粽子,是不是“粽子文化”的创新?

­  我们知道,文化,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怎样过日子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套历史性发展的社会标准和仪式的系统,这些标准和仪式被一代代地传下来,因为在感情上它们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所以,对文化我们更应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坚持心中的“价值”和“秩序”,这样才能形成文化、形成传统。

­  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包含了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插艾蒿、戴香囊、对诗歌等等文化风俗,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端午节已经被赋予诸多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

­  所以,这样看来,这些“奇葩”类、“网红”类粽子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一种消费行为,算不上是文化或文化进化,它们没有经由文化基因复制或创造而来,不能说是对传统、对文化的创新。

­  几片浸过水、带着清香气息的竹叶或荷叶,包裹上雪白的糯米,其间点缀几颗鲜红的枣子,或几粒温润的花生、红小豆,然后放进锅里在炉火上煮,一两个小时“粽香”便飘散而来,醉入人的心田……

­  这是我们关于“粽香”的文化记忆。在我们的记忆中,包粽子,往往是端午节前夕整个家庭的活动,一家人一边包,一边品,充满了生活的亲切宜人、幸福温馨……

­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新闻说,现在民间自制粽子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调查说,很多人不再亲手包粽子的原因,一是工作忙没时间,二是根本就不会包。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回家煮来吃,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包粽子上。有的老人就这样说,以前过端午节都是全家人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感觉很温馨,而现在,这种情形很难有了……这或许是那些“奇葩”类、“网红”类粽子有市场的原因。

­  每到“端午”,我们的文化媒体上都会因“端午”文化氛围的淡化而展开保持传统、留住文化记忆的话题讨论,告诉大众,端午节,文化传承最重要,不能遗忘端午的传统内涵,不能让文化失忆。

­  的确,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缺乏仪式的节日已经很难激发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情。在传统文化民俗中,包粽子其实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节目、一种节日生活的文化仪式,它本身也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劳动。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人们花在制作食品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其中的文化乐趣生活兴味传统仪式也在淡化,人们担心包粽子是否真的会像很多传统老手艺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不能否认,今天,大众与传统文化已经存在心理距离。常常是这样一种情形,在一种传统文化节日来临之际,我们这种文化的、心理的反应,似乎更加强烈和迫切一些,我们把更多关注和思考的目光聚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之上,而在平素的日子里,我们这方面的文化自觉意识却是淡薄的,无暇去更多地关心传统、关心文化、关心传承。

­  传统的东西怎样留存下来?当要保存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在节日的这一天,过去的事件重演,这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认知,更有一种仪式感、神圣感。所以,对传统的铭记,对文化的感受,对包括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我们更应注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比如像包粽子这一民间手艺,更应注重在平常普通的日子中传承、流传,而不应单纯地仅仅把它变成一种市场行为、消费行为,甚至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端午节、包粽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