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 >

厦门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抢滩产业新蓝海

时间:2024-09-10 05:44 | 栏目:原创 | 点击:

  不起眼的虾蟹壳,原先一吨只要几百元或上千元,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海洋生物科技加持,使之价值增加了千万倍。今年2月,其研发的首个氨糖药品原料取得批文,7月底蓝湾氨糖药品制剂上市,进入药店销售。

  浩瀚大海上,一枚黄色浮标漂浮海面,24小时监测着海水生态,这是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成功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今年初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万米深海中,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空心玻璃微球,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练就载人潜水器的“金钟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海洋生物医药到海洋高端装备,从海洋新材料到海洋新技术……在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场景随处可见,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连日来,记者走进厦门部分涉海企业,深度探寻厦门海洋新质生产力,感受着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些领域里,厦门涉海企业挖掘新潜能、布局新赛道、谋求新突破,有的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有的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有的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挖掘新潜能

  加快蓝色动能转换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势头强劲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在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董事长林秀芬的眼里,答案或许藏在毫不起眼,但却可以实现“壳比肉贵”的虾蟹壳里。

  “海里的虾蟹壳,过去往往作为废料丢弃。”林秀芬说,“蓝湾运用生物医药技术,把原先几百上千元一吨的虾蟹壳,提纯转化为每吨价值一两千万元的高纯度氨糖、壳寡糖。”

  蓝湾是专门为转化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纯硫酸氨糖项目成果而成立的企业。生产出国际海洋生物新药,在品质上超越国外企业,在市场上取代进口产品——这是蓝湾2005年成立时立下的目标。

  就在今年2月,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原料批文,4月取得药品制剂批准注册证书,7月底上市,首次进入药房销售,成为骨关节炎治疗用药。

  “从保健食品到药品,蓝湾走了19年,每年的研发投入占企业收入的20%,我们几乎把挣来的钱都投入药品和新原料的开发上。”林秀芬感慨道,蓝湾先后投入至少5个亿,最终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掌握氨糖关键技术,实现技术专利、工艺、装备完全自主,产品采用比行标、国际更高的标准,展现出更高的品质指标和优秀的产品质量,可有效替代进口药品。

  新质生产力,新就新在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让传统原材料产生高附加值,这是蓝湾挖掘新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

  首个药品上市成功后,蓝湾继续发力,革命性地采用AI智能方式、大数据方法筛选药物结构功效,研发一系列治疗肝脏疾病、抑制肿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原料和组方,并取得新进展。

  和蓝湾一样,越来越多涉海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企业转型。

  今年4月,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位于同安区美禾二路666号的新厂房正式投产,新厂房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只要4人就能操作生产系统,实现年产3000吨藻粉、6000吨藻油。目前,企业的裂壶藻种基因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的25项授权专利,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和垄断。

  金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在已有发明专利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速转化,研发海洋特色降血糖功能食品——壳寡糖阿拉伯糖胶囊,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产保健食品注册证书。

  近年来,厦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势头正猛,一众厦门企业成为“领跑者”。我市不断强化涉海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截至今年6月,市海洋局累计支持海洋产业项目219项、总投资63.14亿元,扶持企业101家;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上市企业1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

  发力新赛道

  海洋传感器领域实现突破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不断完善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