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曾耀文:蚝壳厝里寻“海丝”

    发布时间: 2024-01-18 21:01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我们和外地的文友在一个春暖刺桐花开的日子,走进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采风,了解了“蚝壳厝” 的历史渊源。蚝壳厝,即用蚝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蚝就是海蛎。独特的蚝壳厝,传奇的蚝壳厝,在别处不曾看见的蚝壳厝,是古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见证,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古城泉州的一张名片。

      蟳埔,背靠鹧鸪山,南临东海湾,出则为海退则为江,历史上就是一个以渔业为生的古老渔村,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的后裔,与当地汉族通婚,中亚遗风尚存,在这里处处可见蚝壳厝。这是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白色的海蛎壳墙体,下配以花岗岩,再砌上红砖墙,红白相间,典型的闽南的古大厝,皇宫起燕尾脊,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大面积的灰白色蚝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蚝壳如片片鱼鳞,十分耀眼。蟳埔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建房子的海蛎壳并非产自本地,本地的海蛎没有那么大。宋元时期,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返航时担心货物太轻遇到大风浪容易颠覆翻船,船员便捡来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等当地丢弃的海蛎壳来压船舱。村民们将卸下的海蛎壳捡回家,变废物为宝因地制宜当起建筑材料,蚝壳拌海泥,镶嵌在墙体上,建起了一座座精美的蜗居——蚝壳厝。这种用蚝壳建起的房子既不怕渗水,又不怕虫蛀,冬暖夏凉,所以就有“千年砖,万年蚝”的俗语。它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这神奇的蚝壳厝,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和文友站在这古老历尽沧桑的蚝壳厝墙底旁,跟刺桐古港穿越历史来个撞怀,按下照相机的快门定格下瞬间的画面,也定格在心灵,留下纪念,把蟳埔蚝壳厝的风景和传奇故事带回家慢慢品味和回忆,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

      蚝壳厝啊蚝壳厝,你历尽大自然风雨的洗礼,经历过历史的风云雷电,此时此刻我们离你那么近,又是那么的远,你从遥远的大洋彼岸走来,从远古的唐宋走来,我仿佛闻到一股大海的腥涩扑鼻而来,听到大海的浪涛声,看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刺桐古港。轻抚摸着你古时的气息,那落在上面的烟火,片片鱼鳞状的蚝壳扎疼了我的手指,泛着大海的幽光。蚝壳厝啊蚝壳厝,你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

      蟳埔村头海边,有一座全村最大的庙宇顺济宫,里面供奉的是海洋最高神灵——妈祖。蟳捕人靠海吃海,海神妈祖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不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也在这里或多或少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蟳埔村现存大小寺庙十多座。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里相融相处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蟳埔人心胸大海一样宽广,各种神灵都容纳,都值得拜一拜,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保佑渔民出海平平安安四季发财。

      蟳埔村头靠江海边,有一新建的渔人码头。这个集合当地文化、旅游、风光、休闲一体,成为游客们不容错过的一处风景。晩霞尽染天空,站在蟳埔渔人码头,看“江水共长一色”,看夕阳西下,渔船满载而归,听浪涛拍岸……何其美哉!

    曾耀文

    曾耀文

      作者:曾耀文,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微型小说选刊》《龙门阵》《短篇小说》《椰城》《珠海》《金山》《青春》《文学港》《党建文汇》《生活·创造》《领导科学》《泉州文学》《古今故事报》《中国农机化报》《农村新报》《法制文萃报》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羊城晚报》《家庭医生报》《每周文摘》《福建老人报》《福建法治报》《海峡都市报》《成都商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商报》《泉州广播电视报》《海丝商报》《晋江经济报》《石狮日报》《惠安乡讯》《世界日报(菲)》《国际日报(印尼)》等国内外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故事等。在各种征文比赛获得十多次各类奖项。

    征稿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