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春节习俗“躲年关”,一个欠债人的专属习俗,

    发布时间: 2024-01-31 10:41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前门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普醋茶。

    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去看梅花。

    这是清代无名氏写的一首《避债》诗。此诗描述了古代穷人连最为普通的生活也无法保障,只能靠借债为计。到了愁闷之时,为躲避债主讨债,干脆从后门走出去看梅花的无奈之举。

    何为“年关”

    说起避债,还是先说说“年关”吧。

    百姓过年,本是件喜庆事,但在旧时,商家银号、地主老财们放债给穷人,是以腊月三十日为期限,到时候要连本带利还清的。

    而贫苦的农民,生计艰难,许多人难以还债,愁年难过,除夕就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所以老百姓称腊月三十儿为“年关”。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地主黄世仁逼债时,走投无路,于过年时自尽,就是典型的年关受阻者。

    大凡除夕夜晚,各个商店通宵不闭,索债人往来奔走,直到黎明。

    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是,即使到了黎明,讨债人手中所提的灯笼也是不能熄灭的,如果灯笼灭,则算债主自以为元旦新年已到,旧年已过,不能再讨债了。欠债人拖过了这一夜,就意味着债务又可以延迟一整年不还,于是,有的欠债人还不起躲得起,想方设法地避债

    有一首避债歌谣,就道出了欠债人的无奈和尴尬:

    年廿七,勿着急;

    年甘八,我想法;

    年廿九,有有有;

    三十日,不见面;

    元旦碰见拱拱手。

    古“躲年关”

    那么古人都有哪些“躲年关”的方法呢?

    杭州人避债常去的地方,一是云栖寺,该寺相传为周赧王避债台。二是戏院,索债者难以找寻。即使在戏院找到,闯到戏台前讨债,必然惹起公愤,自讨没趣。

    长沙的习俗则是,除夕辞年后,欠债人急忙关上大门,用红纸条书写“衡门衍庆”的条幅贴在门上,叫做“封财门”,无论什么人叫唤也不开门。这也是古人年关逃债的一种手法。

    湖北京山县流行的讨账谣,道出了赊账容易讨债难的苦衷:

    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

    赊账桃因三结义,讨账犹如请诸葛。

    还有一首讨账谣是:

    一进门来酒酒酒,老板答应有有有。

    腰中无钱赊赊赊,快些出门走走走。

    旧“躲年关”

    到了旧社会,为了逃避债务,欠债者使出了种种招数,有人归纳为民间躲债五法:

    一为装病法。假称有病,住医院逃债。

    二为装死法。佯躺在榻上,让家人围着哭泣,令债主望而却步。

    三为犯法法。年关之际,触犯些琐屑小罪,被警察拘入牢中,债主自然就找不到他了。等几天放出来,年关已过,又可缓一年。

    四为投井法。先将一根竹竿放入井中,见债主一来,便援竿而下,家人故作惊恐呼救状,等债主吓跑了,再爬出来。

    五为服毒法。泡上一杯红糖水,在债主面前一饮而尽,假装喝鸦片汤自杀,债主怕惹出人命官司,只好逃之天天,年关之内是不敢再上门了。

    此五法,若碰上心肠硬胆子大的债主,恐怕就不灵验了。

    古代“躲年关”这种情况非常的普遍,因此日子久了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时至今日,“躲年关”的轶事还时有发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参考资料:《中国春节文化》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