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 >

厦门海沧:文化新地标 向海新故事

时间:2024-09-15 10:58 | 栏目:法治 | 点击:

历时五年,厦门海沧打造全新金沙书院,续写闽南人经略海洋的故事

文化新地标 向海新故事

  三尺讲台,一杯清茶,一位讲者,7月14日,一场有关海洋文化的主题讲座在厦门海沧金沙书院举办。

  讲座上,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观点鲜明:7000多万闽南人所创造和拥有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更是中华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心向大海。500多年前,也是在位于厦门海沧的金沙书院,闽南理学名儒林希元在这里开办海洋学堂。金沙书院,让当地“强梗去而揖让兴”,一批倡导对外开放的金沙学子从这里走出。

  忆古抚今,昔日海洋学堂如何弘扬海洋文化?穿越500年,异地重建的金沙书院如今重现在世人眼前。这座历时5年建成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正以全新面貌展示福建海洋文化历史,打造海丝人文新地标。

  “重建后的金沙书院,是中华海洋文明绵延不息的见证。如果挖掘其文化内涵,把闽南文化在中华海洋文明里的创新创造成就梳理清楚,我们就会发现,金沙书院在历史中有闪光的价值,它鼓舞更多人心向大海,努力建设海洋强国。”陈耕说。

一座书院培育航海巨子

  历史上的福建,曾经拥有一座以海洋为主题的书院——金沙书院。

  诞生于明朝月港开埠之际的厦门海沧,金沙书院的前身是月港开埠之前来海沧贸易的葡萄牙人建立的“商务中心”——金沙公馆。1548年,葡萄牙商人离开后,公馆被改建为金沙书院。

  古代书院,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在大航海时代,海洋成为书院绕不开的主题。

  海沧,早在明朝官方开放海禁之前数十年,已成为国际商贸的枢纽集散地,是国人“向海看世界”的重要窗口。这个临海而居、以海为生之地,海洋贸易深入民心,经略海洋思潮涌动,金沙书院的教育,也受到这种开放海洋意识的熏陶。

  金沙书院首任山长、闽南理学名儒林希元,就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他支持海上贸易,提倡以仁义之道治理夷狄,在海禁问题上,他与当时的官员观点不一,折射出闽南士绅对于开放海禁、发展海洋贸易的迫切需求。

  在金沙书院,林希元以文教化,启迪民智,对学子进行海洋文化启蒙,书院亦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学堂。

  周一阳的孙子周起元就是典型代表。周一阳为金沙书院首批学子,后曾任金沙书院教职,周起元随之受教启蒙。周起元官至太仆少卿,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曾为《东西洋考》作序,并主持修建圭屿塔,大力支持开拓海上航路。周起元首次提出“月港贸易”概念,将月港定位为“天子之南库”,并直接表露反对闭关锁国、倡导对外开放的观点,对月港发展成当时东南沿海的外贸中心作出巨大贡献。

  《古今形胜之图》,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境图。为让更多金沙学子了解天下形势及古今经济政治战略要害地方,周一阳协助林希元于1555年在金沙书院重新刊刻了《古今形胜之图》。该图标明了明朝1129个县的山川地理,还有数千字的注述,为金沙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形势的窗口。

  颜思齐,是明末东亚著名的海商集团首领。他凭借《古今形胜之图》,率领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等闽南海商,率先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

  金沙学子睁眼看世界,学习海洋知识,探究世界文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觉悟,一种主动对标、接轨世界潮流的自觉。金沙书院的印记,折射出当时反对闭关锁国、倡导对外开放的思潮,也留下了闽南人经略海洋的身影,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中国书院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金沙书院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岳麓书社前总编辑唐浩明认为。

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重山叠院,斗拱飞檐,高低起伏的五重连绵屋脊,形如海浪与群山,又如一部朝天铺开的经折装古书……不久前,在海沧湾新城区,建筑面积约24450平方米的金沙书院正式落成。

  巨幅《古今形胜之图》、周起元雕像、思齐广场,走进金沙书院,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成片的夯土墙、红砖、条石、漆艺,闽南传统建筑元素展露现代风姿……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与金沙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这里交相辉映。

  金沙书院旧址虽已被岁月湮没,但透过这座新书院,人们得以知晓这座海洋学堂的传奇经历,聆听闽南人经略海洋的故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