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陈仁海:让世界共享“中国白”

时间:2024-09-12 10:24 | 栏目:国内 | 点击:

  林婉清 王双季 文/图

  走进中国白艺术宫,一件件洁白精美的瓷雕艺术品陈列在宽敞明亮的大厅中,美不胜收,其中几件作品尤其吸引眼球,《人和寿长》便是其中之一,此款作品以中国传统寿桃为造型,主体为红色寿桃,内含一尊白色寿星老人,一缕长须飘逸洒脱,底部为洁白的长城城楼造型,城楼底座上五颗红星闪耀,底座四周镶嵌着象征和谐的荷花、长寿的松树,整体雄浑饱满,喜气洋洋。

陈仁海在创作。

  陈仁海出生于教育世家,师范毕业后,曾多年在乡下小学教书。后受启功教授的点拨,开始转行,走上瓷雕创新之路,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白艺术的研究和文化传播。

与时俱进

作品富含时代印记

  长期以来,陈仁海不断地汲取并消化陶瓷文化精华,再巧妙的运用捏、雕、镂等多种技法,把优质中国白泥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拓宽表现形式和题材,使瓷雕作品形、神、色俱佳,惟妙惟肖,独具特色,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思维,陈仁海常说:“一个人没有想法很可怕,而有了想法却不去做就更可怕,要想尽办法不择手段,把内心深处和别人感悟不同的东西挖掘出来,用中国白瓷雕表现出来。”

  多年来,陈仁海创作了无数作品,而他的每件作品都积淀着时代烙印和丰厚的审美底蕴。陈仁海说:“陶瓷是时代的艺术,陶瓷的技艺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技术和配方上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反应时代的精神面貌。”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高阿申称:“陈仁海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地把一些历史事件及时定格在他的‘中国白’ 。”这样的创作太多了,如1997年香港回归时创作的《紫归牡怀》和1999年的中国白瓷雕《母亲,我回来了》形象地表达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升空之际,创作了《嫦娥梦圆》,2008年围绕奥运主题创作的《奥运和鼎》《梦回大唐》,还有他每年创作的十二生肖瓷……他以记录时代、表现时代、歌颂时代为己任,每一件瓷雕都是一幅画、一首歌,无一不引起强烈的反响。

创新技艺

有思而发推陈出新

  陈仁海作品的特点,大概可以用“精、巧、新”三个字概况。

  精,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工艺技术上,从胎釉原料的挑选、精加工,到成型、装饰、施釉,至装窑和烧成全部工艺流程,陈仁海都层层严格要求。因此,他的每件作品都能做到用料精、设计精、成型精、装饰精、烧成精。各个生产环节的精细,构成了其件件作品整体效果极为精致的特征。以“世博和鼎”为例,那层层清晰的神兽图面,精刻入微的阴文细线,薄如纸的牡丹花瓣,细如丝的千层菊,及那洁白润泽美玉般的胎和釉,将一个高大瓷器制作达到了精美细致的程度。

  巧,表现在陈仁海在造型设计上的巧妙构思,及其装饰技艺的心灵手巧。如“紫归牡怀”,分别以紫荆花和牡丹,代表着香港和中国,以母亲双手将儿子揽入怀中的优美造型,庆贺香港回归。构思巧妙,设计独特,工艺精巧,装饰灵巧,就连瓷雕的名称也蕴涵着巧妙,整个创作可以说处处都蕴涵着巧和妙。

  新,可以说是陈仁海瓷雕艺术的创作灵魂,“不抄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而是不断挑战、超越自己。”是陈仁海一直以来坚持的信条,综观其设计和生产的瓷雕艺术作品,件件都是创新之作。它们的新,体现在理念新、题材新、设计新、工艺新、科技新等各个方面。他提出“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意,创意的灵魂是创新”的创造理念。

  陈仁海在秉承德化窑传统工艺和中国传统文化时,狠抓工艺和科技的创新,狠抓文化创意和设计的创新,做到作品不仿古、不雷同,他的作品不仅“有感而发”而且是“有思而发”。“弘文稽古寻先导,变法开元启后来。”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对陈仁海的赞誉,真实反映了陈仁海的技艺创新风貌。

精耕细作

成就业界领军品牌

  买过陈仁海瓷雕的人都知道,他的瓷可以用”天价”来描述。少则几万、十几万,动辄上百万,这都是正常的事。尽管如此,收藏家还是争相抢购收藏陈仁海的瓷雕艺术品,甚至在全球瓷艺界掀起收藏中国白热潮。“中国白·陈仁海”为何能如此成功?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独具慧眼,一语道出“中国白·陈仁海”走俏藏市的秘笈:正是缘于陈仁海的活跃思想力,开启了中国白发展的新纪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