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苏献忠:榜样激发传承力量 家风跟随时代创新

时间:2024-09-08 09:45 | 栏目:国内 | 点击:

  ■早报记者 赖小玲 实习生 连芊 文\图

  百年陶瓷,四代传承。从曾祖父苏学金用手中的泥巴让德化陶瓷开始绽放光芒,到苏献忠以天马行空的创新将陶瓷推向一条更远的道路,这离不开苏家人一直传承下来的使命:父辈极力做好陶瓷,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而孩子们在传承父辈的传统技艺上,不断颠覆他们的创作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在颠覆中成就另外一种传承,成为比父辈更优秀的艺人。只有这样,才能让陶瓷文化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算真正担负发展陶瓷艺术的责任。

苏献忠经常静静地站在父亲旁边看他创作

父亲的榜样激发力量

  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亲。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抑或在为人处世方面,苏献忠的父亲苏玉峰总是以身作则,为儿女们做好表率。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在众人忙于生计与温饱之际,苏玉峰不但专注陶瓷,还特别乐观,在生活中不失情趣,懂得从枯燥的日子里品出一份甘甜,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我父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除了精通陶瓷,他还擅长吹口琴、拉二胡,闲时还会去拉拉吊环、钓钓鱼……”苏献忠说,这样的父亲是他的偶像。他从小就很崇拜父亲。

  既然崇拜,就会欣赏、效仿他,所以,在苏献忠看来,家风就是长辈的以身作则。父亲质朴、寡言,从来都没有特别多的话语和他交流,但是,他就是在无形中树立起榜样,教育苏献忠要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而家风就在父亲的榜样力量之下,得以延续下来。

  苏玉峰始终认同上一辈传承下来的“父母感情好,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的家教理念,致力于给儿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的几十年里,夫妻二人从来不吵架,对于生活上的摩擦也会相互宽容。也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从小成长于温馨家庭环境中的苏献忠和妻子自然而然就学会彼此相互包容,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每日的餐桌上,祖孙三代人都会围桌吃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享天伦之乐。

苏献忠

家风教育随时代创新

  1899年,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创立了蕴玉瓷庄,将日渐式微的德化白瓷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历史的百年风雨,没有将苏氏的陶瓷磨得失去色彩,反而使其坚韧地传承下来。作为蕴玉瓷庄第四代掌门人,苏献忠很少向同样精通陶瓷的父亲苏玉峰“取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陶瓷之路。苏献忠表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沟通并不多,父亲很少会过问自己做的事情,“我的父亲对我做陶瓷从来都是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他看来只要我有坚持在做就行,从来不会干涉我做得怎么样”。

  民间工艺的传承,往往是“以师带徒”的形式,师傅传习自己的技艺时,会让徒弟按部就班地学习,对于弟子有异于师傅的一些制作方式与构思,常常会遭到抹杀。技艺得不到创新,传承就会变成一种僵化的模式。而苏献忠的父亲并不是这样,他始终旁观苏献忠的艺术创作,除了手势等细节的纠正,不干涉苏献忠的创作,他主张“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创作,给予思想上的自由,是这个陶瓷世家代代传承的家风。正是在这自由而无所拘束的家风的浸润之下,苏献忠挣脱了思想上的束缚,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为手上的一尊尊艺术珍品。

  少年时代的苏献忠对陶瓷没有什么兴趣,父亲也不强求他去做。直至初中的暑假,他开始玩起了泥巴,临摹陶瓷做得有模有样,这才激发了他对陶瓷的兴趣。而他的父亲在看到他对陶瓷开始入迷后,便开始寻思着如何创造条件,让儿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苏玉峰为儿子安置了一个小房子,并配置了相关的设备,让他能有一个独立创作的空间,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在儿子中学毕业后,将其送往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进修,让儿子能够丰富理论知识。

  苏玉峰说道:“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不应当去干涉,而是应大力支持,让孩子不要有思想上的包袱,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我。”在苏玉峰看来,家风教育要跟得上时代,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兴趣出发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专注艺术 传承责任

  每个家族都有世代传承,恪守心间的家训,对于这个陶瓷世家而言也是如此。苏献忠的祖父苏勤明经常对儿子说:“在搞一个造型之前,你要先认真看,研究到你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之后,才能开始动手,归根究底,便是‘专注’二字,就是做事要专注到极致,你才可能做得最好。” 这代代传承的家训,一直萦绕在后代人的脑海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