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 >

世遗泉州遗产点: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时间:2024-09-06 22:07 | 栏目:国内 | 点击: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位置】

  在1000多年前,泉州摩尼教徒特地选址在远离城区和海边的深山里,因为摩尼教宣扬“否定现实社会,寄希望于未来”的宗教思想,受到官方的压制甚至打击,所以一直以来教徒活动相对秘密,不敢在官方严管的郡城活动,因此选择在离泉州城区21.3公里,相对偏僻的华表山。一是华表山南连高州山、石刀山、灵源山,北接罗裳山、崎山、八仙山,腹地大,便于结社和活动;二是这一带有“泉南佛国”的宗教信仰基础,便于立足和扎根。

【背景】

  摩尼教系公元3世纪波斯人摩尼糅合袄教、基督教和佛教教义创建的,持‘二宗三际’说。为了在世界各地成功传播,摩尼教传经团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采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翻译经文,以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所以摩尼教经典由古叙利亚文先后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等十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摩尼教主张否定现实社会,通过抗争改变现状,寄希望于未来,符合社会底层民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凭借着波斯在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在10世纪时,已成为风行亚、欧、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约公元6-7世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后由新疆传入唐朝长安。9世纪,唐武宗废佛运动,摩尼教也受严禁和打击,法师逃避民间秘密传教,其教义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改称“明教”。9世纪,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和信奉摩尼教徒的波斯商人来泉州经商者众多,“番客”们在经商的同时,也把各种外来文化以及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宗教传入泉州。据史书记载,9世纪就有摩尼教法师在泉州传教;10世纪泉州明教与民间巫术相结合,改变了原来摩尼教的性质;11世纪,北宋初政府礼遇明教,泉州信徒公开在华表山结社;12-13世纪,明教再遭严禁,转到华表山秘密活动并建草庵;14世纪,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加上元朝政府对各门宗教兼收并蓄,并在泉州设立机构管理明教,明教得以公开活动。1339年,泉州明教徒在华表山改草庵为石室、雕刻摩尼光佛,与泉州佛教、道教、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开始有偶像崇拜;14世纪,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以明教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再次转入秘密活动,从此走向衰亡。15世纪,草庵住山还在庵前的崖壁上,刻摩尼教“四位一体”的“劝念”石刻,说明草庵仍有明教活动。16世纪,明教与民间信仰结合成为村落埔境神,继续在草庵周边传播。  

【特点】

  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元代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并建石室。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具有三大价值特点:一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二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珍贵物证,其与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体现出10-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会特质。三是保存了体现较为完整的摩尼教教义和仪轨的系列物证(“明教会”碗、庙宇、光佛造像、记事石刻、劝念石刻),是摩尼教研究的重要依据。 

【功能、活态特征】

  草庵自建成以来,与当地信仰融合,一直都是当地居民虔诚信奉的寺院,农历六月十三是摩尼公的生日,当地民众都会自发到草庵进行祭拜。15世纪以来,除了在草庵祭拜外,周边社区苏内村等地一直都将摩尼光佛当成铺境神。当我们站在草庵,现在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幽静和偏僻,周边的历史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重点遗存】

  重点遗存有“明教会”碗出土处、庙宇、摩尼光佛造像、两方纪年具名的记事崖刻、“劝念”石刻,能够完整地体现摩尼教的教义、仪轨,以及在泉州的传播发展和历程。

 

【文物保护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