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 >

【澄清谬误 传递真相】食品谣言治理:如何认清基本面,提高获得感

时间:2024-08-28 03:53 | 栏目:法治 | 点击:

  近日,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新华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邀请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就食品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等话题,接受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访,为您提供专业洞察与分析。

4

近年来,关于食品的谣言屡屡发生,对消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食品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钟凯:谣言是一个社会现象,有故意捏造的谣言,也有一些自然生成的谣言。传播领域经常会提到“漏斗效应”,指一个人说了100个字,向下传播时,下一个人所接受的信息中,100个字可能有一个字发生了改变,再传就慢慢变成了谣言。所以也不只是食品方面才有谣言,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会在传播中产生谣言。具体到“吃”的话题,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人们对于吃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容易生成一些谣言。

食品安全逐渐成为谣言相对集中的领域。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钟凯:换个角度看,谣言也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我们在进行科普的时候常有体会:如果泛泛地讲食品技术等知识,很少会有人听,因为我们有太多其他有趣的信息吸引着人们去听、去看。但是一旦有了食品方面的谣言,比方说不粘锅致癌,很多人就会担心。你再讲不粘锅的涂层是什么、国家标准是什么、国际上是怎么应用的、使用不粘锅的时候涂层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个时候,人们对科普信息的关注度反而会更高一些,产生了主动学习的需求。

  当然谣言更多的还是造成负面影响。很多谣言会对食品消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比如,认为进口奶粉比国产奶粉好,其实就是个误解。还有人说柑橘里面有蛆、香蕉致癌等等,这些谣言对于农产品生产地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确实应该及时澄清,比如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屏蔽等等。

在食品谣言治理方面,您有何意见和建议?

钟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去,我们经历了很多谣言,也进行了大量辟谣,这些工作卓有成效,但也有一些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于农业领域的谣言,需要加快辟谣速度,加大辟谣力度。因为农产品的成熟收获期有限,很多水果是短保质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草莓。草莓是无法储存的,如果谣言的影响持续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甚至稍微长一点时间,草莓就只能烂在地里。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差的,农户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冲击,遭受巨大损失。还会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市场波动。所以农产品方面的谣言,需要加快辟谣节奏,加大辟谣力度。

  食品行业也有一些谣言长期、反复地出现。我们经常会说,这是“陈年旧谣”。酒是越陈越香,谣言越陈也越厉害。因为它沉淀在网络上,不断地变化,会有很多变种。这类谣言可能需要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屏蔽,清除信息污染。

  这些年,整个食品的安全水平、质量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费者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获得感。怎样才能让大家对食品安全有更大的获得感?一方面需要政府、行业、专业机构等告诉消费者更多真实的情况,加大正面信息投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减少错误信息、谣言、误解的传播。

在不实信息或谣言中,除了部分是因为网民不明真相而误写或者误传,还有一部分是有意而为之的“专业制作”,如何惩罚不实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钟凯:应该说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能放在一个层面讨论,因为制作的恶意要大于传播。传播者通常是本着避险的心理。如果没有专业背景的话,很难轻易辨别谣言。就像我是食品行业的,食品的谣言到我这儿,我都不用看,扫一眼就知道是假的。但是要说理财的、汽车的、或服装的谣言,可能我会当真,当成专家说的,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分辨能力。

  造谣者确实是应该受到打击。造谣分两种,一种纯粹是为了博眼球,比如说我有个抖音号,或者有个直播,然后我瞎说点什么,瞎拍点什么,纯粹是为了赚取流量。如果已经鉴定出来是错误信息,平台方应该第一时间对错误信息和用户身份采取限流、封号、禁言等措施。

  另外,如果指名道姓说哪个品牌里面有什么脏东西,或者什么毒素之类,像这种应该至少要承担民事责任,品牌方可以对其追究民事责任。还有一部分造谣是商业之间的“互黑”,就是诽谤竞争对手。它的隐蔽性相对比较强,一般来讲也需要品牌利益受损的一方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