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海都记者走访民族英雄郑成功家乡泉州 还原其收复台湾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3-26 23:08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闽南网1月16日讯 1646年隆冬,南安丰州文庙前,22岁的郑成功在将士的呐喊声中,将青衣儒巾抛入火堆焚烧。从这一天起,他决心告别纯粹的秀才儒生角色,走上了反抗外族压迫的道路。后来,他率领厦金雄师收复台湾,被尊奉为“开台圣王”。郑氏的治理,为台湾后世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郑成功家乡泉州,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中心、郑成功陵园、延平王祠、开台圣王庙等成为大伙凭吊他的去处。日前,海都记者重访郑成功在家乡留下的史迹,还原这段难忘的历史。

    郑成功当年焚青衣处,如今被改建成小公园

    郑成功画像

    政权交替 郑成功弃笔从戎

      如果不是政权交替时的波诡云谲,少年得志的郑成功(当时名为郑森)大概还会在文人仕途道路上走得更远。1646年,父亲郑芝龙归降清朝,母亲田川氏拒辱自尽。22岁的郑成功却没有慌乱,他审时度势,开始了一场长达16年的抗清并抵御外族侵略之路。

      彼时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寻求东方贸易,力求开辟新的环球航线。而郑成功身后,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崛起的南安石井郑氏海商集团。郑氏建立起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东方海域的武装贸易集团,可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相抗衡。

      郑成功的抗争之路并不如他的名字一样一帆风顺。泉州郑成功研究会郑栋梁会长介绍,在1647年至1661年之间,郑成功军队虽然攻克了广东南澳至浙江舟山一带沿海地区,但在攻打南京时败下阵来。为了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同时作为抗清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统帅2.5万人,战船400多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东征。出发前,郑成功向将士发布《祭海表文》:“收复台湾,上报国家,下拯苍生……”经过9个月的战争,郑成功军队终于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殖民者,结束他们侵占台湾38年的历史。

    经略海洋 捍卫海疆主权

      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创会学者王伟明认为,重谈郑成功伟绩,还应该梳理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经略海洋的独特之道。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切断了西方殖民者向东亚扩张的跳板,成功捍卫中国海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位于南安石井的郑成功纪念馆里,有一幅《郑成功海外通商图》,显示生意范围南至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东至朝鲜、日本。郑栋梁说,当时郑成功在台湾每年的经营利润超过200万两白银,既解决了军饷,也延续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置府县,第一次在台湾本岛建立中国人行使主权的政权机构。废苛税、兴学堂,郑氏家族三代治理,奠定了后来台湾发展的基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被尊为“开台圣王”。据说在台湾,供奉郑成功的宫庙有100多座,信众数百万。

      郑成功去世时年仅38周岁。后来台湾回归清朝统治,康熙皇帝准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三代回南安御葬,并赐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位于南安水头的郑成功陵园已于1982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海之隔的台湾,台南洲仔尾的郑成功墓葬原址也被保留了下来。

    联系海内 郑成功精神延续

      在郑成功家乡,南安石井将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开台圣王庙、延平王祠四个景点整合为郑成功文化旅游区,面积达六万多平方米。

      1997年初,泉州举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35周年纪念活动。那次纪念大会之后,泉州成立了郑成功研究会。现在台南每年春冬两季组织祭祀活动,日本平户在郑成功出生的7月14日也举办诞辰纪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世杰介绍,从2012年起泉州每年都举办郑成功文化论坛,大批日本、港澳台的学者也到会研讨。南安、永春、石狮以及泉州师范学院纷纷成立研究会,今年惠安县也准备成立。

      现在郑成功成为联系两岸的一条纽带,郑成功的精神也将继续传递下去。(海都记者 吴月芳/文 田米 谢明飞/图)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