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 吴纪培:古音缭绕“土戏班”

    发布时间: 2024-03-23 01:10首页:主页 > 国内 > 阅读()

      一路走来,我生活了大半辈子,平常极少到戏院看戏,尤其是古装戏。偶然的机会,看过一二出,仅留下鼓锣敲打声、狂吼般喊叫声、蹿上跳下、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之类散乱的印象。更糟透的是,我看得慢,入戏慢,还没能看出什么剧情,戏就落幕了,只能怏怏然走了。

      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在野外散漫的场地,站得远远地看呀瞧呀,感觉自有一番风致,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回想起来,大抵源自我的记忆深处,在小时候,在野外看过“土戏台”演出的好戏。况且,此后少有到戏院看戏,竟是受到它的影响。其时恐怕我还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年景。

      那些年月,每年农历三月,在祖厝的古巷口,铺主宫前,总有一个六七人组成的小戏班演古装戏,留下一番热闹景象。

      据说自宋元以来,泉州古城有36铺。铺,以一定区域划分。每个铺,都建有铺主公宫,奉一尊神明。铺主公,也称当境公,旨在保一方平安。我家巷口的铺主公宫,供奉的是闽南药仙——吴真人大道公,民间称保生大帝,是侨乡各地主要的当境神之一。毗邻的奉圣铺,供奉的是唐代乐圣——雷海青,类此等等。这种民俗已有上千年历史。每逢铺主公诞冥之日,各铺的百姓总要轰轰烈烈祭拜一番,而请“土戏班”演出,是不可或缺的选项,为的就是图个喜庆。

      闽南侨乡的戏曲,同样由古代中原移民来泉南之时带来,并于此时生根发芽,流播传衍,构成为独具特色的泉腔戏曲。其中如小梨园是久负盛名的民间戏种,有百十棚之多,十分活跃。

      同属梨园系统的“老戏班”,这戏班多用于神诞酬神,由年纪较大的演员组成。虽是成人演出,其戏棚舞台也与小梨园相似。在我印象里,戏班组成十分简约精悍。在服饰和化装方面也不讲究;吹拉弹的洞箫、二胡、琵琶,各由一人演奏;面锣鼓打击则一人兼着。前后台浑然一体,并无布景道具,一桌两椅,算是代表了。这实在是高度的意象化。

      出戏的是着古装扮相的男女二人,演员在台中演出,乐队就在台边,两者同台演出。观众就在周围,和他们同一个台面。在民间大多称为“土戏班”。

      这种“老戏班”的梨园戏,一日连演二三场的跑场是常有事。底层百姓爱看《苏秦》《李亚仙》等传统戏,简易戏台下,往往是周围观众,拿着高低不齐的椅凳,还有床板,草席,甚至一两捆稻草铺在戏台前,并早早搬来抢好位子占座。入夜时分,闹台锣鼓一响,众人就拖家带口赶来了。不少人站在外围,有的爬到屋顶上,有的趴在阳台边……台下,人看得入迷;台上,也表演得卖力。那些戏迷们看到入戏时,遇到来戏,禁不住“好啊!好啊”使劲鼓掌、嘘叫;小孩们也不甘示弱,跟着瞎起哄。老戏班的表演,有时很不严谨,一招一式随便改动,有较大灵活性,甚至借题发挥,插科打诨。难怪俗谚有云:“高甲弄破鼓,梨园讲查某。”或许,正是土戏班的即兴表演,常常引来了满场笑声,浪潮般此起彼伏,逗得大家“戏兴”大作。这让我感到十分温暖、融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人活在世上,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何乐而不为呢!难怪百姓称是家门口的“戏班”。似乎是台上台下的一场联动、聚欢。

      时间过得真快,等到午夜时分,月亮已被云遮雾挡着,变得朦胧起来,巷口宫前的人们,这才互相打招呼,拖儿拔女,意犹未尽的散去。

      其实,我对这“土戏班”的演出,向来是漫不经心的,充其量,是看热闹外行人而已,毫无深究细析之意。有时,我还以为对这戏稍作正面观赏,还不如离远点听戏为好。那悠扬动听的伴奏,铿锵有力的锣鼓击打,更有的是婉转、优雅的唱腔,连伴唱声,都会令人十分惬意和陶醉。

      这种近乎和观众“同台演出”的土戏班,和另一剧种《打城戏》的舞台演出,后者,或许更具民间的草根性,其演出一些与法事有关的剧目外,还加上一些惊险的武打杂技,甚至结合一些少林刀枪剑戟,颇引观众兴趣,成为别具风格的剧种。

      五十年代,我的姨妈家在浮桥镇挖角街的古大厝。每逢小学放假,到她家做客,是一件十分快乐惬意的事。不要说能吃上家中稀有的腥荤食物,改善一下咕辘饥肠,还能一路浏览郊外迷人风光,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往返途中,要跨过三座长短不一的古石板桥,最长的当属浮桥,近200米长。站在桥上,俯望朗朗晴天,蓝湛湛的,几朵飘动白云,阳光照在古桥石板上,反射出刺眼的亮光;桥下,潺潺流水,翻滚浪花;岸边沙丘上莺飞草长。途中,还要穿过那一片片连绵不断的龙眼树园、翠竹丛林……不时,还有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威武的石将军,高大石马、倒地石狮、矗立石筍柱、狰狞石人像……人恍如在诗情画意中,也恍如在魔幻世界里,让久居城市的孩子一路连蹦带跳,如出笼的小兔子一般快活。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原创 - 社会 - 财经 - 体育 - 法治 - 科技 - 资讯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413458777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新闻起源和新闻来源 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定义 新闻的起源与历史 新闻的起源和本质 新闻活动的起源 简述新闻起源 最早的新闻起源 新闻的起源两种观点